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积木行业国内发展状况(积木行业国内发展状况如何)

2024-01-09 14627 0 评论 行业动态


  

本文目录

  

  1. 机器视觉的产生发展
  2. 机器人教育的国内机器人教育状况
  3. 现代机器人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1、机器视觉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Gilson提出了“光流”这一概念,并基于相关统计模型发展了逐像素的计算模式,标志着2D影像统计模式的发展。

  

2、1960年,美国学者Roberts提出了从2D图像中提取三维结构的观点,引发了MIT人工智能实验室及其它机构对机器视觉的关注,并标志着三维机器视觉研究的开始。

  

3、70年代中期,MIT人工智能实验室正式开设“机器视觉”课程,研究人员开始大力进行“物体与视觉"相关课题的研究。

  

4、1978年,David Marr开创了“自下而上”的通过计算机视觉捕捉物体形象的方法,该方法以2D的轮廓素描为起点,逐步完成3D形象的捕捉,这一方法的提出标志着机器视觉研究的重大突破。

  

5、80年代开始,机器视觉掀起了全球性的研究热潮,方法理论迭代更新,OCR和智能摄像头等均在这一阶段问世,并逐步引发了机器视觉相关技术更为广的传播与应用。90年代初,视觉公司成立,并开发出图像处理产品。而后,机器视觉相关技术被不断地投入到生产制造过程中,使得机器视觉领域迅速扩张,上百家企业开始大量销售机器视觉系统,完整的机器视觉产业逐渐形成。在这一阶段,LED灯、传感器及控制结构等的迅速发展,进一步加速了机器视觉行业的进步,并使得行业的生产成本逐步降低。

  

6、2000年至今,更高速的3D视觉扫描系统和热影象系统等逐步问世,机器视觉的软硬件产品蔓延至生产制造的各个阶段,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当下,机器视觉作为人工智能的底层产业及电子、汽车等行业,仍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7、欢迎登陆机器视觉产品资料查询平台,超全的机器视觉系统产品线,海量的文档软件资源,满足您对机器视觉系统的一站式查询下载需求。

  

1、为了适应未来科技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要,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将“人工智能初步”与“简易机器人制作”分别列入“信息技术课程”、“通用技术课程”选修内容。教育部新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也提到“收集资料,了解机器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的要求。由此可见国家对机器人教育的重视。机器人作为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创新能力训练的有效工具,在教育界逐渐得到认同。

  

2、机器人教育进入中小学的主要表现在于竞赛,通过竞赛体现机器人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进行拉动,以模范的力量推动它全面地进入课程设置。观察各地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方式大体区分以为下四种:

  

3、第一,通过学校、少年宫、少科站等单位吸入机器人爱好的部分学生,组成智能机器人学习小组,以学员制进行活动,并可代表地区参加各类竞赛活动。这种形式是机器人进入中小学生视野最初、最多,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4、第二,把智能机器人技术学习放入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普及,在大中型的城市中非常的普遍,开设情况相对与经济欠发达地区较成熟。

  

5、第三,把智能机器人作为信息技术课的内容之一进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这种形式正在形成期,教材的编写、课程的常规性开设正在起步。但是,这无疑会会为信息技术学科带来新的活力,对今天信息技术教育重软件应用轻编程开发的局面会有所改善。

  

6、第四,智能机器人教育作为研究性课程的形式进入中学,由于研究性学习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机器人教育的长期性、个性化决定了如果通过研究性学习形式推广会更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研究性课程的地位决定的课时不足,以及班额过大决定的组织难度,这都会影响机器人教育的整体推进。

  

7、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学术界便开始对机器人教育开始研究。笔者对中国学术界所发表的相关文献做了统计,以“机器人教育”、“机器人教学”、“机器人竞赛”为关键字和索引,在“中国全数据期刊网、中国学术会议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搜索检索,时间为1979年到20l2年3月15日,通过筛选,剔除无关的条目,统计以“机器人教育”和“机器人教学”为关键字的文献共有651篇,“机器人比赛或者机器人竞赛”共有905篇。

  

8、通过上述数据对比可看出,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对机器人教育进行了研究,但在各个研究内容的投入的力量明显不均衡,并且中小学机器人教学在中小学开展的活跃度与研究人员在此方面的研究力度明显不对称。研究人员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机器人比赛上面,直接造成了机器人教育理论研究上的匮乏,最终导致机器人教学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难以深入到课堂。可以说,当前“机器人教育”的发展状况明显滞后于“机器人比赛”的发展。

  

9、同时,笔者针对有关机器人教育有关的文献做了内容分析研究,按文献的内容主旨将其分类:机器人教育的价值或意义、机器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或者说阻碍机器人教育发展的因素)、机器人教学的开发设计、机器人教育的应用现状、机器人教学方法、机器人教育课程开发研究、国外机器人教育研究几个方面。其中以研究“应用状况”和“教育问题”的内容最多。而最为重要的课程设计方面的相关文献仅有1篇。

  

1、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其技术背景是计算机和自动化的发展,以及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2、自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向高速度、大容量、低价格的方向发展。

  

3、大批量生产的迫切需求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进展,其结果之一便是1952年数控机床的诞生。与数控机床相关的控制、机械零件的研究又为机器人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4、另一方面,原子能实验室的恶劣环境要求某些操作机械代替人处理放射性物质。在这一需求背景下,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阿尔贡研究所于1947年开发了遥控机械手,1948年又开发了机械式的主从机械手。

  

5、1954年美国戴沃尔最早提出了工业机器人的概念,并申请了专利。该专利的要点是借助伺服技术控制机器人的关节,利用人手对机器人进行动作示教,机器人能实现动作的记录和再现。这就是所谓的示教再现机器人。现有的机器人差不多都采用这种控制方式。

  

6、作为机器人产品最早的实用机型(示教再现)是1962年美国AMF公司推出的“VERSTRAN”和UNIMATION公司推出的“UNIMATE”。这些工业机器人的控制方式与数控机床大致相似,但外形特征迥异,主要由类似人的手和臂组成。

  

7、1965年,MIT的Roborts演示了第一个具有视觉传感器的、能识别与定位简单积木的机器人系统。

  

8、1967年日本成立了人工手研究会(现改名为仿生机构研究会),同年召开了日本首届机器人学术会。

  

9、1970年在美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工业机器人学术会议。1970年以后,机器人的研究得到迅速广泛的普及。

  

10、1973年,辛辛那提·米拉克隆公司的理查德·豪恩制造了第一台由小型计算机控制的工业机器人,它是液压驱动的,能提升的有效负载达45公斤。

  

11、到了1980年,工业机器人才真正在日本普及,故称该年为“机器人元年”。

  

12、随后,工业机器人在日本得到了巨大发展,日本也因此而赢得了“机器人王国的美称”。

  

13、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机器人在功能和技术层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移动机器人和机器人的视觉和触觉等技术就是典型的代表。由于这些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机器人概念的延伸。80年代,将具有感觉、思考、决策和动作能力的系统称为智能机器人,这是一个概括的、含义广泛的概念。这一概念不但指导了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而且又赋予了机器人技术向深广发展的巨大空间,水下机器人、空间机器人、空中机器人、地面机器人、微小型机器人等各种用途的机器人相继问世,许多梦想成为了现实。将机器人的技术(如传感技术、智能技术、控制技术等)扩散和渗透到各个领域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新机器——机器人化机器。当前与信息技术的交互和融合又产生了“软件机器人”、“网络机器人”的名称,这也说明了机器人所具有的创新活力。

  

14、工业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制造业重要的自动化装备。自从1962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以来,机器人技术及其产品发展很快,已成为柔性制造系统(FMS)、自动化工厂(FA)、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自动化工具。

积木行业国内发展状况(积木行业国内发展状况如何)


复制成功